2012-02-27

城市綠洲



近來每逢星期日,我們全家多了一個好去處:北角海濱公園一帶。

路線是這樣的,我揹著妹妹,太太拖著哥哥,步行到達北角渡輪碼頭,然後沿著海傍,到達碼頭東堤,先去看看那個新開不久的狗公園。妹妹年紀太小,我抱高她在公園矮牆外觀看,哥哥則讓媽媽拖著進入公園內,在大人的保護下近距離觀察、摸摸狗狗和讓狗狗嗅嗅。我們家沒有養狗,只養有一隻由三個月大養到現時十五歲的貓貓 (牠與孩子們可是好朋友哩!), 可兩個孩子也非常喜歡狗狗。看著數以十計、不同種類和性格的大狗小狗,自由自在的在狗公園內追逐和嬉戲,孩子被這些景象深深吸引,經常樂而忘返、不肯離開。

然後沿著海濱公園一路向東走,囡囡愛看海和摸摸大樹幹,囝囝則愛在這裡和我賽跑 : "Run, run, as far as you can! You can't catch me, I am the Ginger Bread Man!" (當然每一次我這塊Gingerbread 都給他追到食了啦!:-) 。沿途可見到很多長者在享用健身設施和散步,悠然自得,據說平日一到晚上, 這裡就是一個平民大笪地,像「開嘉年華會般的熱鬧」:
「[...]有唱K的,有打拳的,有唱戲的,有說書的,有唱南音的,有唱粵曲的;有跳舞健身的,有跑步鍛練的,有吹蕭拉胡琴的,有打腰鼓扭秧歌的; 有看書的,有上網的,有納涼聊天的,有純粹看熱鬧的。難得的是,這些活動都是自發的。[...]」《貓眼看世界 - 莎莎的 Blog

但在星期日的上午,最令孩子和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群一群的菲傭和印傭,分散在由碼頭到這個空地的不同區域上唱歌、敲打樂器和跳舞,或共同崇拜,或進行集體遊戲。每次經過正在圍圈跳舞和唱歌的姐姐們時,我必定鼓勵兒子加入,與姐姐們一起跳舞,而她們也會熱情地歡迎我們。囝囝模仿姐姐們的肢體動作時,總會逗得她們哄堂大笑。平時移住傭工們「入鄉隨俗,入境問禁, [...] 融入香港族群」(陳雲語),今次是她們接納我父子兩人,並樂意向我們分享她們的文化風俗。

然後走出了海濱公園,到達電照街兒童遊樂場。這個位於樓高32層、可能影響附近景觀的巨大建築物──海關總部大樓──前面的迷你遊樂場,地理位置令這裡較海傍暖和,旁邊是個有涼亭有棋盤的小公園,其實只有一套小型滑梯裝置和兩個供嬰幼兒玩的兜型鞦韆位而已,但囝囝和囡囡均愛玩這個鞦韆,尤其是囡囡,看見公園樹樹的綠色葉葉便高興,看見鞦韆更會眼睛發光,還未把她放到座位內,在半空中的她便急著要掙脫我的手想坐下去!

孩子,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

昨天星期日上午,孩子們照舊高興地在盪鞦韆,旁邊不遠處的長椅前面,是一群菲律賓人在祈禱、唱聖詩、玩結他和手搖鼓。太太看管著剛剛落地、追著地上的珠頸斑鳩、手指指大叫「Eah!Eah!」的囡囡,我則問囝囝想不想聽姐姐們唱歌,他說想,我便把他抱出鞦韆、帶去姐姐們用手拉成的圈子內。

我雖然不是教徒,但聽著她們唱聖詩,看著她們臉上的笑容,想著她們離鄉別井,為香港付出她們的青春,承受許多的辛勞和歧視,卻能透過這些的集體儀式和群眾活動,撫平日常生活的抑鬱,保持對將來的盼望,對宗教信仰的信心,我不僅深受感動,流下眼淚;也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能夠理解文化的多元及尊重族群之間的平等,常存學習和友愛之心。

玩完了鞦韆,因妹妹要趕著睡午覺,全家去了附近一家酒家,吃港式點心當午餐──酒家阿姐們對我們非常友善和幫忙。囝囝愛吃奶黃飽和馬拉糕、囡囡愛吃山竹牛肉、太太愛吃腸粉,我則愛吃多年沒吃的叉燒包和椒絲鳳爪 (年紀大了,放縱一下!:-) 像大部份香港的中式酒樓一樣,酒家提供高凳給小朋友,非常方便家長 (如果沒有電視妨礙小朋友進食和家庭談話,那就更加好!)。

花費不多,就能令一家大小開心整個上午或下午,在繁囂而主要馬路又空氣污染嚴重 (吸煙+車煙) 的北角,竟然有這個可令小朋友愉快接觸和學習不同人物互動關係的城市綠洲。如果由九龍城或紅磡那邊過來,小朋友可乘坐渡海小輪、看看維多利亞港,父母可趁機進行機會教育,與孩子談談維港以至香港的本土歷史,上岸後可先逛逛海鮮街市,然後便可親近一下小動物、實地欣賞和體驗異族文化活動,又能沿途嘗嘗港式蒸點、雞旦仔、咖哩魚旦(小孩走辣)和豆腐花/豆槳等地道美食,之後還可以逛逛馬寶道和春秧街等舊式露天街市或新光戲院旁的國貨公司,比起全家花上過千元整日去迪士尼主題樂園消費白人中產安穩世界的美學和美式快餐食物,實在有意義得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