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生仔圓願 感受陣痛狂喜
明報 2012年 2月16日
擺脫醫院 無醫無藥
【明報專訊】「我的女兒在家出世!」在現代醫療系統中,生育演變成連串醫療程序的選擇,育有一對子女的Miranda生第二胎時,選擇了走出醫療系統,躺在家裏的大脇,在無藥物壓抑下,感受生命最初的陣痛,還有摟覑初生女兒的狂喜。
產婦走進醫院,先要選擇開不開刀,還要決定打不打針止痛。在4年前於公立醫院生第一胎時,原本選擇不接受上述醫療程序的Miranda,因醫生當時斷定她羊水早穿,怕出現感染,建議她接受催生,結果自然分娩不再自然。
首胎醫院催生 身心俱痛
在醫院產脇上,Miranda一手吊藥、一手駁覑儀器,挺覑巨腹幾乎平躺10多小時,完全動彈不得,其間更由於不知是否要施剖腹手術而禁止吃喝,過程苦不堪言。在助產士多番追問下,原本不想打針的她,打了一支止痛針。
兒子好不容易出生了,醫護把他送到Miranda眼前,但不消一分鐘,卻又要送走檢查。「我聽到BB哭,不停問是否我的BB、可否抱回來,個心好酸。」事隔4年,她仍為這「骨肉分離」的一小時滿眶淚。
「我打算餵母乳,好想一出世就有肌膚接觸,讓他試吸乳頭,但全部做不到,失去了控制權。」第二度懷孕時,她憶起在醫院生產的無力感,隨即決定在家生女。
經醫生檢查,Miranda與胎兒健康穩定。直至14個月前的一個清早,Miranda開始強烈陣痛,丈夫在脇上鋪墊準備,早已預約的助產士亦趕來接生。
「超乎常理的開心」 肉體而來
在熟悉的家裏,沒有強勢的醫生,沒有醫院的強光,沒有繁忙的護士,亦沒有用藥。躺在脇上的Miranda,只穿覑為迎接女兒而選購的粉紅色晨褸,順其自然地體驗陣痛,「陰道撐到最大時,每一吋都像火燒,看書見人曾這樣形容,確是那種感覺」。
在助產士協助下,Miranda花了1個多小時便誕下女兒。助產士把女兒放到她的胸口,沒哭沒叫,只有一片濕漉漉,母女倆平靜地享受了10多分鐘肌膚之親。
「新生命在我胸口上,無法形容那種感覺,那是狂喜,超乎常理的開心,不是經大腦而來,而是身體的反應。」那歡喜若狂猶在,她笑得合不攏嘴。
為免陣痛,有人選擇剖腹,有人選擇無痛分娩,她直言醫療科技讓人忘了自己「做得到」。「經歷了那陣痛,我覺得自己一如世世代代的動物,成為了平常的母親。」
冰島助產士 十多次上門接生
為Miranda接生的冰島助產士Hulda表示,曾10多次在港上門接生,大部分都是本地婦女,且都在近兩年發生。在港她一般都不鼓勵在家生育,因為本港支援不足,除非產婦屬低危、懷第二胎,且住近醫院,否則全拒絕協助接生。
■Miranda丈夫網誌﹕搜尋「Continuum Fathering 原續父職」
明報記者 冼韻姬
醫生﹕助產士非「妹仔」
【明報專訊】在醫院生育並非必然,醫生接生亦未必是最好。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梁永昌認為,醫生利用科技「自我神化」,有時反而不及助產士「工多藝熟」,直言助產士是專業人士,不是醫生的「妹仔」。
醫生挾科技「自我神化」
據美國出版的Birth: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how we are born,母親或鄰居等一直是重要接生者,直至19世紀末,西方醫學以減輕痛楚、感染控制及安全生產等「矮化」助產者,醫生最終取而代之成為接生者。
曾在英國及加拿大執業的梁永昌表示,歷史上不少人都由「執媽」接生,這本非稀奇,只是現代醫生「自我神化」。「醫生是驕傲的,自覺是大國手,傾向把自然生產醫療化,照好多超聲波、開刀,令人覺得醫生矜貴一點!」
「5 至10年前,(公眾)都有個錯誤印象,去私院開刀矜貴一點,去公立醫院自己生就會低級一點,但現在開始轉變。」他認為,六七成不用開刀或使用儀 器的順產者,應由助產士接生。「助產士不是輔助醫生,不是『妹仔』,大家都是專業,只是工作性質不同,有時她們『執仔』,比醫生更工多藝熟。」
有難產風險 高齡孕婦不宜
【明報專訊】在家生育的安全備受關注,其利弊未有醫學定論,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建議產婦要評估風險,只有低風險者才可選擇在家生育。本港在家生育支援不及外國,醫生指非高齡或胎位適中的低危孕婦可考慮在家生育,但仍有難產風險,要考慮緊急送院安排。
英國政策自1993年起提倡讓婦女自行選擇生育地點,當地在家生育率由1980年代低至0.9%,至2009年回升到2.7%。至於美國的在家生育率亦由2004年的0.8%升至2009年的1.09%。
助產士上門約收1.3萬
現在港提供上門接生服務的助產士收費約1.3萬元,但《助產士守則》列明,孕婦不宜在家分娩。本港統計處數字顯示,2002至2010年每年有128至 270人在非醫院地點出生。負責調查在家出生及發出世紙的入境處回應,沒備存在家生育數字,其發言人口頭回覆,不會為本報查詢花「人力物力」統計。
資深助產士岑素圓表示,不特別鼓勵在家生育,因為本港支援不及外國,擬在家分娩者應評估風險,包括產婦健康、環境評估、專業及送院支援等。
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梁永昌指出,無法例禁止在家生育,即使有風險,但不屬高危行動,只是有助產士協助,而產婦本身風險低,即不是高齡、沒有高血糖或高血壓等,胎位適中,便可考慮這選擇,現時一半以上產婦屬於低危。
在家生育嬰兒死亡率有爭議
不過,梁永昌指低危產婦可在生產過程中突然變高危,如難產及生產後出血,故在家生育須做足準備,家居不可距離醫院太遠,以便緊急時送院。
海外研究對在家生育未有定論,荷蘭有研究顯示低危孕婦在家生育,不會增加嬰兒死亡率,但美國有研究指嬰兒死亡率會倍增。
在家分娩四大風險評估
【明報專訊】●產婦狀態﹕產婦身心健康均須良好,胎兒狀態須穩定,高齡、高危或懷有多胞胎的孕婦均不應在家生育
●家居環境﹕生產地方空氣流通,保持環境清潔,以防生產過程有感染
●專業支援﹕須有具經驗助產士協助,有需要時更要安排醫生上門支援
●緊急支援﹕生產前須預備緊急送往醫院的安排,尤其留意家居升降機或樓梯是否方便緊急運送
資料來源﹕綜合資深助產士岑素圓及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梁永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