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8

何佐昌: 超越傳統 找回自我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於較早前舉行了性別公義論壇,我有幸獲邀為講者。以下是「普世合一運動暑期牧職實習計劃」學生何佐昌的報導。


(下文原載於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網頁)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已於六月十日下午在九龍佑寧堂舉行了第四次性別公義論壇,題為「一個全職爸爸的深情剖白」,由全職在家照顧小孩子的爸爸蔡建誠分享他選擇在家照顧小孩所面對的困難和經歷,以及他對於社會性別公義的看法。

重新定義家庭崗位及角色

蔡建誠首先為家庭中兩性的角色分配重新定義。他指出自己作為全職爸爸,並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家庭角色分配倒轉,由「男主外,女主內」轉為「男主內,女主外」,因為全職爸爸背後其實有很多女人幫忙,包括會主動做很多家務的太太,及他出外兼職教書時幫忙照顧囡囡的嫲嫲或婆婆等。因為他對於傳統家庭角色的定位 [定型] 反感,認為自己身為男性,應該要反省自身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因而想到其實兩性可以不受傳統束縛,彼此配合並自由決定適合自己的家庭角色和工作。

他認為這個選擇和他反叛的性格有關。「完成預科之後,原本香港大學數學系取錄了我。在那個年代,入讀港大的機會是很難拒絕的。不過,我卻喜歡研究電腦,所以不理會父親的反應,就選擇了城市理工學院讀系統分析,後來又再轉到浸會學院讀社工。」到了現在,將要完成博士學位的他,本來是可以繼續當政策研究員的,卻因為他不希望他人代為照顧孩子,所以決定當一位全職爸爸。

蔡建誠也分享這四年多來照顧孩子的困難。首先面對的是他不善於打理家務和照顧孩子。傳統教育和觀念認為照顧家庭是女性的工作,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過相關訓練,因此,在第一位孩子出世之前,他曾嘗試多次以洋娃娃學習幫嬰兒洗澡。學習烹飪也是他其中一項任務。「一般香港的中式烹飪書是不會花篇幅教一個不懂下廚的人炒菜的具體步驟,所以,我曾電郵至海外的一位中式烹飪專家求助,她回覆來的是數頁紙的方法。」

傳統社會對家庭照顧的認識和態度亦是一大難題。蔡建誠分享,他全職照顧孩子後曾有朋友問他為何不出外工作、是否被「養懶了」,這正反映出社會不太認識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家庭照顧雖然是很基本的工作,但其實最重要亦很需要智慧,不過因為社會普遍認為女性理所當然懂得打理家務,就會忽略了提供支援。」他認為,政府應該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支援,例如幼兒和老人暫託服務、上門為病人提供物理治療、社康護理等,讓照顧者可以有喘息的空間。

籲更多男性推動改變

經濟壓力亦是困難之一。作為全職爸爸,在沒有兼職工作前,成為經濟依賴者要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有參與聚會的全職爸爸指出全職媽媽雖然也成為經濟依賴者,但社會普遍覺得理所當然;另一方面當全職爸爸依賴妻子的收入時,妻子亦會面臨壓力。因此,蔡建誠認為政府應該仿傚外國,為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者津貼和退休保障,舒緩經濟壓力的同時,更肯定了她們對社會的貢獻。他認為,除了政府需要回應之外,商業社會的運作也要對家庭友善,例如減少工作時間、設立彈性上班時間等等。

他盼望能以男性的身份,嘗試推動社會重新審視家庭角色分工的問題和認識家庭照顧者的工作。他希望其他男士都可以一同推動改變、發聲分享,因為作為傳統性別分工的得益者,男性角度的反省和分享可能更有說服力。

紙船

香港是中國僅有的自由土地,雖然是彈丸之地,卻因為獨特的歷史,同時保存著許多自古傳承的中華文化遺產,包括粵語和正體漢字,我能生於之地,自覺幸運。

今天早上,囝囝摺了一大隻我也不懂得摺的紙船,我打開 Youtube 讓他看看許冠傑唱作填的《紙船》,向他解釋歌詞的意義,介紹許冠傑是誰,然後一起唱,學打拍子,他很喜歡這首歌,我們唱了很多遍,囡囡則在旁打搖鼓。陶醉了一個早上。

當我向囝囝解釋許冠傑是誰時,說到當年許冠傑又作曲又填詞又結他又主唱,我腦海想著的,是當年本地粵語歌曲被視為低俗,流行曲只有英文歌和國語歌,許冠傑是香港樂壇上首創以廣東話諷刺時弊、抒情寄意的人。

很希望有天能與囝囝一起深入認識粵語這項文化傳承。

2012-06-27

對《爽報》報導的澄清



謝謝《爽報》印刷版今天對我家的報導 (V14-V15頁)。

以下是我對《爽報》報導的澄清:

太太在家生育的決定,完全與公立醫院是否缺乏床位無關。正如我多次向記者表示,在家生育是主流醫院生產模式以外的嚴肅選擇 (需注意安全),「雙非」是人口政策的課題,兩者是不相干的。

硬是要把兩者拉在一起,只會阻礙理性探討本地「在家生育」的可能性。「在家生育」在很多先進國家裡,根本不是議題。

讀者若想詳細了解我們在家生育的經過和心路歷程,請參考以下的文章:


2012-06-21

應限制店舖售賣鏹水

今天蘋果日報的標題是「馬騮山屠夫 淋鏹虐猴」。無論是鏹水淋人還是淋動物,都是愚昧和兇殘的。兩年半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酸暴力的文章,呼籲禁止香港店舖售賣鏹水給一般消費者﹝工業用途除外,但需登記),可惜沒有什麼人需會。 我本身就是一個關注acid violence的 facebook 群組的成員。這裡不方便貼上一些在巴基斯坦遭潑酸致毀容的婦女和兒童,康復後慘不忍睹的照片。如果讀者看過的話,我保證你會馬上同意我的看法。
「酸暴力多發生在亞洲地區,但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通常大部份受害者為女性。在孟加拉、印度、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甚至中國等地區,潑酸的行為往往是家居暴力的一種﹝受害者包括小孩﹞;或是有人因求愛不遂而報復;或是男方不滿嫁妝;或可能只是對所謂「不守規矩」﹝如「去上學」﹞的婦女的一種懲罰 (註1)。由於執法部門緝兇不力,腐蝕性液體又隨手可得,﹝性別﹞壓迫和暴力便很容易以酸暴力的形式出現。在很多個案裡,受害人即使經過治療也永久失明、 毀容和傷殘,有些更受到社會人士的歧視,需要醫療、法律、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援。」《關注酸暴力》


2012-06-15

《明報》訪問的未發表內容



《明報》6月14日對我的訪問,由於篇幅所限,有部份內容未能刊登,但我覺得記者顏小姐問了些很有意思的問題,經她的同意,在下面發表: 

        1. 當全職爸爸照顧2名子女,最辛苦、難適應的事是什麼?
像大部份男性一樣,我之前在傳統性別分工的環境下養大,小時從來不做家務。碰巧,兒子還是個嬰兒時,是個「高需求寶寶」 (high-need baby),性情很剛烈 (intense),很難帶,夜晚很難入睡和睡得熟,試過每小時醒來一次,而我也是同樣有強烈自我意志的人。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處理他的睡眠問題,我的揍仔網誌早期很多文章都是關於他的睡眠的,及我在當中的自我再認識。那時基本上每天都想放棄博士論文,因為有時一天睡眠可能不足四小時,實在太辛苦了。


女兒出生時,兒子已差不多三歲,能一覺睡到天亮,而囡囡又遠較哥哥好訓。當然,我對育嬰已較先前有經驗,在解決嬰兒睡眠問題方面,在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 和睡眠訓練 (Sleep Training)中找到一個偏向前者而又適合自己和BB的平衡點 。可是,還要兼顧學業,近年還要晚上備課為兼職教書,壓力其實非常巨大 (雖然育兒基本上是件快樂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不可思議。幸好有婆婆和輪流幫忙,在我外出教書時照顧囡囡。


2.得知你在最初做全職爸爸的2年,聘請了家務助理做[大人的]飯,那時才開始學烹調,為何不考慮一直由家務助理做飯?

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我認為不懂做飯的成人,無論學歷有多高,基本上在成長上是不算最完全的,因為做飯是一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活技能。香港的中產家庭聘請女傭很普遍,這在很多先進外國可能是匪夷所思。這當然不是要所有成人成為家中的廚師或營養師 (港人工時全世界最長,生活指數又高,聘請外傭然後父母外出工作無可厚非);但若只懂煮即食麵的人,親力親為試試做飯這種高技能工作,可能比很多外面的受氣工作更有滿足感。

順便一提,有時到朋友家中吃飯,享用他們聘請的外傭所烹調的菜餚時,雖然我必會感謝主人家的邀請,但我總會走去他們的廚房,向他們的外傭親自道謝。


3.你現時最拿手烹調什麼?哪數個港式家常小菜你最常煮?

港式家常小菜。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拿手,但家人愛吃。其實煮那些人餸, 要看季節天氣、當造蔬菜、食物寒熱性質、家人身體狀況等而定。舉例,若小朋友感冒初癒,會整清蒸鮮魚、清炒菜心、煲粥。又若家人近來燥火,則少煎 (我從來不炸),少溫熱食物 (如牛、雞、蝦),和不加薑和辣椒炒等。有時個晚想食全素,會用豆 (如紅腰豆、雞心豆)代替肉。

太太特別愛吃梅子蒸排骨、金針雲耳或北菇蒸雞、酸甜雞柳、西芹腰果雞丁和節瓜蝦米粉絲; 囝囝特別愛吃煎雞翼、鮮茄洋蔥煎豬、鮮茄炒蛋、炆蘿蔔魚蛋和咖喱南瓜磨菇;囡囡則特別愛吃清蒸鮮魚和喝所有湯類。另外他們全都愛吃我的白汁西蘭花吞拿魚粟米松子仁螺絲粉和波蘿雞粒提子乾炒飯。


4. 你會很關注食物的健康與營養嗎?例如,我知道你會選用有機的蔬果、帶兒子到農場。

帶兒子到農場是想讓小朋友明白農夫的辛勞和珍惜食物。我認為應要向小朋友提供多樣化的健康食物,包括均衡的營養、和只用極少量的鹽和糖調味。我會盡量用有機的材料 (如麵粉),部份食物有時也是有機的(如雞蛋、豆腐、蔬菜、調味湯料、蘋果等)或本地的(如蔬菜)、走地或無加入激素的(雞、豬) (後補: 我們也會購買公平貿易產品) , 不過若所有食物都是有機,開支會很昂貴,不是我這個收入的家庭負擔得的來的,所以只能盡量做,和減省花在自己的身上的開支了 (基本上我是個很慳儉的人:-)。

我為小朋友預備了一周的日間菜單 (晚飯每日與太太商量,有時也問囝囝意見),大致上每一至兩星期重覆一次,每天每餐不同,這樣小朋友不但吃得健康,也不會悶。我每天也不用費煞思量,一星期前已選購好所需材料,也不需要像兒童食譜般把食物弄到吸引小朋友的有趣形狀。

不同種類的五穀有不同的營養素,我的小朋友一周吃到的主糧,包括糙米白米飯、全麥饅頭、半麥麵包、粟米、薯仔(連皮)、燕麥皮、蕎麥麵、黑麥餅等。以前我還會用小米+印弟安麥+糙米+白米+五色豆煲粥,現在懶了許多 :-)。

順便一提,我和囝囝囡囡日間基本上是蛋奶素食的,我們也盡量減少對乳製品的依賴,如於早餐時以果仁醬和磨碎的種子和午晚餐以豆腐去代替肉類蛋白,及以燕麥奶、豆腐、豆漿、黑芝麻、綠葉菜等去代替乳製品提供鈣質等。

我們很多食物都是自家製的 (雖然花點時間,但其實慳錢),例如:
  • 自製鬆餅 (一次整好一大堆然後急涷)、曲奇
  • 自製麵包PIZZA
  • 自製乳酪
  • 自製麵包和蛋榚(用麵包機), 但我們也會在小店買無防腐劑的麵包。
  • 用攪拌機喝鮮果汁(果肉連汁加水一起攪, 其實是「吃」流質生果,連纖維一起喝)
  • 不買市售班戟 (Pancake) 粉, 自己調蛋漿
(以前有自己包餃子和自製有機豆漿的, 現在太忙,沒有了......)

購買包裝食物時(如作為早餐),我會細心檢查它們的成份標籤,盡量減少可能損害BB健康的添加劑 (特別是防腐劑、人造味道和人造色素) 和過多的鈉 (>600mg/100g) 和糖 (>15g/100g)。其實我會偏向低鈉 (<=120mg/100g) 和低糖食物/飲料的(<=5g/100g).

我盡量不讓BB吃到味精、高鹽、炸油、反式脂肪、基因改造和垃圾食物(如美式快餐店的部份食物) (有時外出只能自備食物)。


5. 子女最愛吃你煮的什麼小食、菜?

哈,囝囝 (四歲)乜都食,尤其生果和蔬菜,他每天食五份蔬果,不偏食,我很高興。囡囡 (快歲半) 則愛吃豬肉和雞肉、魚、青菜(剪碎撈飯)、豆類、意粉/通粉/黑芝麻撈飯,「啐」雞脾啐得津津有味 (肉汁含豐富鐵質)。生果則目前只愛橙和香蕉。

我有一個理論: 每個小朋友的生長速度不同,若自出生後向小朋友提供 (不是填餵) 均衡的健康食物,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需要自行調節所需的各類營養素的量 (就像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我的囡囡是自出生起便是體型屬偏小和偏輕(即胃口小)的那類 (體重曾經只有3個百分位,囝囝則曾經高達97個百分位,性格體型各有特色 ;-),所以她需要吸收營養最濃縮的食物 (高卡路里但體積少),故此她愛奶類 (豆奶、燕麥奶、人奶)、肉(汁)/蛋黃(含豐富鐵質)和粉/飯(含豐富澱粉質),不太愛纖維多、飽肚但營養不夠的水果 (橙汁和蕉例外,因為橙汁的維他命C可令植物性食物[如綠葉菜 /乾果/豆腐]的鐵質更易吸收,蕉則含豐富澱粉質)。到她長大後,我相信她會改變她的喜好的。


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快升空了。小時候,我也愛聽太空人上月球的故事。年紀大了後,每一次人類送太空人上太空,我都想:每個累積數以百億元計的發射計劃,除了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科研用途外,還有軍備競賽的目的,當然還用來宣揚國族主義和眩耀國力。若當中部份資源用在保護地球稀有物種,或用來掃除文盲,多好。

2012-06-14

顏紫燕﹕全職煮父炮製健康美食






(本文載於《明報》,2012613)

4年多前,蔡建誠(Franklen)決定將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由職場走進家 庭,當起一個全職爸爸。由最初對家務一竅不通,到今天育嬰烹飪知識都得心應手,他更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及理論。趁覑父親節,我們邀請了這位家庭煮「夫」提供 兩個簡易製作的小食食譜,教大家如何令家人吃得健康。

不想假手於人 留家育兒

Franklen未做全職爸爸前,是政策研究員。4年多前,太太懷孕,由於太太的工作較穩定及有發展機會,再加上他們不想把育兒責任完全假手他人,於是夫婦倆便作了一個重大決定,丈夫Franklen決定留在家中育兒及完成博士學位。

長子今年4歲、女兒快1歲半,Franklen自言花了不少心力照顧他 們。「兒子還是個嬰兒時,是個『高需求寶寶』,很難帶,他晚上很難入睡和睡得熟,試過每小時會醒來一次。我有時一天睡眠可能不足4小時,實在太辛苦了。」 現時Franklen邊湊仔,邊兼顧學業,為兼職教書備課,直言壓力甚大,幸得長輩幫忙,解決問題。

由一竅不通 煮出8人飯餸

在當全職爸爸的初期, Franklen對烹飪可說是一竅不通,曾經特意回老家,請媽媽講解煎、炒、蒸、煮、炸、燜等不同烹調方法。「當時我們聘請了家務助理,每星期來三次,為 我們預先煮好一至兩晚的成人餸菜,而我則負責兒子的早餐、午餐和兩次茶點。同時,我買了一隻生鐵鑊,苦練『炒』的中式烹飪法。平日,我們會一邊吃家務助理 煮好的菜,也一邊吃我額外烹調的一、兩碟餸菜。」

為了改善技術,他除了從家務助理處偷師外,還買了很多烹飪書籍,看了很 多教學影像,也寫信到外國的中式烹飪網站請教。「由於有兩年練習期,後來沒聘用家務助理,我馬上能接替她的工作了。之後更不時請朋友來我家食飯,試過做8 人分量的菜,考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連他的外母也讚他炒的菜夠「鑊氣」,給他很大的鼓舞。

Franklen教路 吃得健康小貼士

  • 均衡飲食 常換款式添新意;預備一周的日間菜單,每一至兩星期重複 一次,每餐的食物款式不同,令小 朋友飲食均衡,吸收來自不同種類的五穀營養素,包括糙米、白米飯、全麥饅頭、半麥麵包、粟米、連皮薯仔、燕麥皮、蕎麥麵、黑麥餅等
  • 因應身體狀選菜式;考慮季節天氣、當造蔬菜、食物寒熱性質、家人身體狀況。例如,若小朋友感冒初癒,他會清蒸鮮魚、清炒菜心和煲粥
  • 偶爾全素;有時吃全素,會用紅腰豆、雞心豆代替肉
  • 少落調味:只用極小量的鹽和糖調味、不用炸的烹調方式
  • 選擇有機:盡量用有機材料,如麵粉、雞蛋、豆腐、蔬菜、調味湯料、蘋果等,又或用本地蔬菜、走地和無加入激素的雞、豬
  • 留意成分標籤:購買包裝食物時,查看成分標籤,盡量減少添加劑、避免吸收過多的鈉和糖;不讓BB吃味精、高鹽、高油、反式脂肪、基因改造和垃圾食物

2012-06-13

劉嘉蕙: 全職爸爸 FTP 潮爆湊仔秘笈


(本文載於《蘋果日報》,2012年6月13日)

編號 FTP002: Franklen
年資:四年

遊行當親子活動

女人愛分享,很自然就會圍埋講湊仔經。全職爸爸界不流行三五成群,在網上論壇也成不了氣候。做全職爸爸四年的 Franklen 想鼓勵父親育兒,特地開 Blog《原續父職》寫文章。做過政策研究員的他,寫的都是很紮實的題材,討論社會應該如何支援育兒工作、反思傳統性別角色,不像一般媽媽開的 Blog,講?尿片哪裏抵買或張貼 BB肉照。

假日,一般父母帶小朋友去公園、商場, Franklen 帶一對子女去遊行、反自駕遊、爭取乾淨空氣,通通有份,「社會習慣分隔大人小朋友活動,食飯分開食;其實小朋友都好想參與大人世界,都想保?地球。我帶仔女去六四集會,他們不會覺得悶,反而好興奮,爭住點蠟燭。」

老婆支持最重要

Franklen 說,「全職爸爸」不是性別角色調轉、「男主內、女主外」咁簡單,深層次的看,是兩性如何分擔家庭角色,促進家庭和諧。

「傳統中國人家庭,媽媽湊仔,爸爸放工後全不過問。如果爸爸留在家湊仔,會被覺得無出息。其實女人也不是生來就懂得做照顧工作,調轉可能有爸爸渴望湊仔。我關注的,是破解性別定型,令兩性都能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得到社會及身邊人的支持。我們的政府不重視育兒工作,但我想講,好多偉人都係媽媽湊出嚟。育兒工作對社會好有貢獻,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援及肯定。」

全職爸爸的關鍵,來自爸爸的決心,還有媽媽的支持,「有些男人因為失業才留在家湊細路,老實講我擔心,湊細路不是你坐梳化睇電視飲啤酒,由得小朋友自己玩,那些人要諗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湊;另外媽媽也有責任,很多男人自細不做家務,初初湊仔難免姐手姐腳,如果女人睇唔過眼抱住『你都係唔識,我幫你做埋』的心態,男人會唔開心。」

  • 遊行,有時連大人都怕辛苦, Franklen 堅持一家四口齊齊撐,反自駕遊示威時還讓兒子騎單車出場,謀殺記者菲林。
  • Franklen 年年去六四集會,也教育下一代,「我簡單解釋故事,話有班學生想幫個社會,但有0的壞大人打壓佢地。」
  • 湊仔強項是0氹訓覺,「爸爸的老牛聲是一流的催眠曲, BB當我係天王巨星,陶醉到訓著。」
  • Franklen 大仔四歲,三年後才生細囡,他說特登安排相隔三年,比較好湊。

2012-06-12

Elsie 陳:全職爸爸談湊仔經 煮飯換片育父子情



( 本文載於《星島日報》,2012年6月12日)

今個星期日是父親節,Elsie覺得現代父親已不只可以「主外」,還可以「主內」,男性肩負育兒工作,比起女性毫不遜色,Elsie最近認識了一位「全職爸爸」蔡建誠,他和妻子扭轉「男主外,女主內」主流模式,由妻子出外工作,而他毅然放下工作,留在家中照顧年幼子女,他育兒的心路歷程比女性豐富而複雜,他為全職爸爸的身分自豪,也堅持夫婦只要愛子女,毋須執「誰內誰外」。

時移世易,家庭模式隨之改變,父或母都可選擇工作或留家育兒,Elsie同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和服務總監麥鏡英傾過,他們都認為,香港父母的壓力很大,養兒育女耗費甚巨,許多「雙職家庭」都聘請外傭照顧子女,但長時間把照顧責任假手於人,親子問題也逐漸浮現,不少父母只好另謀對策。

兩人均認為,在經濟情況容許下,「全職媽媽」和「全職爸爸」又再出動,他們選擇放棄工作,留在家中全心全意照顧子女,而另一半打拼事業,不過,在傳統社會,男性「湊仔」是一件醜事,現代社會相對開放,不少男性也願意參與照顧子女的工作,同時女性也有能力建立事業,夫婦二人只要達成共識,男性成為「全職爸爸」就不再尷尬。

麥鏡英笑言,「我也當過一年半的『全職爸爸』,那段時光非常美妙,我跟小朋友的關係非常親密,他會主動擁抱、親吻我,父子感情更加鞏固,另外,我發現男性與女性的育兒方法不同,女性較保護子女,而男性傾向探索式教育,譬如我會帶兒子到超級市場,給他金錢去選擇貨品,我只在遠處觀察他的行為,讓他自行探索新事物,但這個方法卻不為太太接受。」

照顧子女不分父或母,蔡蘇淑賢笑言,中國人常說「子女緣」,指的是父母和子女共處的時光,父母雙方都有責任付出時間、心力照顧兒女,互相了解脾性,而現代父母除了賺錢養家,兩人更應靈活變通,互相補足,提供一個有質素的家庭環境予小孩,當然社會政策、經濟環境也要配合,小孩子才可快樂成長。

Elsie知道,香港保護兒童會早前邀請「全職爸爸」蔡建誠為大型座談會《爸爸做得到》擔任嘉賓講者,向現場逾一百位參與家長講述他的育兒技巧,分享他作為家庭主「夫」的經驗,並解答現場家長的育兒問題。

育有四歲兒子和兩個月女兒的蔡建誠同Elsie講,「我已經成為『全職爸爸』四年,當時大兒子剛出世,我和太太都不打算聘請外傭,故必須有一人留家照顧孩子,當時太太的工作甚有發展機會,而我打算攻讀博士學位,最終決定由我辭去政策研究員的工作,留在家中育兒兼讀書,我覺得這並非大不了的事,因為我認為男性也有責任參與育兒工作,當全職爸爸也是一份重要工作。」

他感歎道,「無可否認,主流價值觀對男性的期盼依然存在,社會仍然對男性育兒有許多偏見,幸好我得到太太的支持,並無感到太大的心理壓力,但話說回來,社會對『主婦』、『主夫』的尊重也未見提升,他們的貢獻往往被忽視,留在家中照顧小孩、老人、傷殘人士,也需要花上大量時間、心機,他們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勞動者。」

打破性別定型的界限後,蔡爸爸便踏上育兒之路。他坦言,全職家庭工作者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我並無『家庭工作』經驗,初時也會驚訝湊仔、煮飯原來是困難的任務,我不懂得換紙尿片、幫嬰兒沖涼和洗頭,也不懂得煮飯,一切從頭學起,我請教育兒網站、閱讀大量育嬰書籍,到網上找食譜,慢慢才學會育兒的技巧,而煮菜就經過艱辛苦練,現在才稍見成績。」

「照顧子女是苦中有甜,記得兒子大約兩歲的時候,我帶他到尖沙嘴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參館,離開之時剛巧下雨,我跟他在館外的長廊坐下,一邊看雨景,一邊分享米餅,雖然只是一件瑣碎事,可是沒有充裕的相處時間,我們不能感受到這平淡的幸褔,到了現在,我出門時,兒子還要吻我兩次,這是金錢買不到的親近。」蔡建誠笑說。

Elsie覺得,時代進步,男女都可發揮長處,各施其職,故誰主內、誰主外已不重要,只要小孩獲得充分照顧,活在父母的關愛下。另外,如讀者想知更多蔡建誠的育兒心得,可瀏覽他「原續父職」網誌,http://continuum-fathering.blogspot.com/。

2012-06-11

嬰兒主導戒奶的相片 Photos of Baby-led Weaning

Perhaps I was the first one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the Baby-led Weaning approach (please read my previous posts). My son is now four years old, and my daughter is one year and a half.  Both were offered finger foods when they were six or seven month old, and were almost never spoon-fed. They always feed themselves. My wife and I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the curious eyes of others when eating out with our kids.

當我成功為囝囝和囡囡引入固體食物時,我不是使用傳統的方法,即用匙羹餵 BB 食糊狀食物 (如粥仔)。除了四年前的一兩盒外,我再也沒有買過那些標誌著「嬰兒食物」(Baby food) 的盒裝或樽裝食物 。兩個孩子都是採用「嬰兒主導戒奶」法引入固體食物,以下是一些舊相片。

我現在的囝囝 (四歲) 和囡囡 (歲半),自己食得好好,從來不需人餵,可自行進食。他們自六七個月大開始,已經和家人同枱用餐。

關於「 嬰兒主導戒奶」法,請參考這篇文章: 《從母乳餵哺到由嬰兒主導戒奶》


IMG_7928IMG_0999IMG_1324IMG_1342IMG_1367IMG_1710
IMG_2259IMG_2511IMG_2790IMG_3045392363_10150445277979368_649849367_8419182_790177150_nIMG_7927
IMG_7956IMG_8058IMG_8074IMG_8077IMG_8079IMG_8087
IMG_8248IMG_8784IMG_8954IMG_8957IMG_8978IMG_8980
Flickr 上的相片集 Baby-led weaning - DS 與 DD

2012-06-04

六四必會平反



八九六四事件發生後,當時我這位剛畢業的理科生,才開始想去認識中華文化。我第一本看的書,是「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體驗》(1946年),唐先生解釋「主體性的真理」與「客觀性的真理」的分別,令我嘆為觀止。

之後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皮毛 (文章更充斥著洋化中文 :-);而且在身份認同上,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多過是中國人。但是,無論做義工、教書、做社工、寫文章、湊小朋友、再教番書,當我談及他人的存在處境時,我都會問自己:「我 Feel 唔 Feel 到我所寫所講嘅嘢係真嘅呢?」,Feel 到的話,我才會放心去講,去寫。

如果六四對我有什麼影響,這就是最大的、終身受用的影響。


今天晚上,我將會第二十三次去六四燭光晚會。我會再與太太、囝囝和囡囡去,我還叫了未去過的母親同去。我還叫了很多未去過的朋友去。

與整年未見的關社朋友重聚、與數以萬顆沉重的心靈一起沉重。

然後燃點一點燭光,對孩子們的未來保持希望。一年到晚,除了反對核電污染地球外,我認為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


民間傳天安門廣場當年發生屠殺,其實可能只是流言,因為真正的殺戮在長安大街;但中國官方說北京當晚沒有發生屠殺,則是徹底的謊言:當年雙腿被坦克輾碎的方政獲准入港,是一個不尋常的信號,因為他是八九六四北京屠城活生生的見證。

我認為,來年中國可能會有大變化。雖然平反六四不等於有民主中國或民主香港,但萬事起頭難。今晚六四廿三周年燭光集會,我的囝囝和囡囡,將會再與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參與這項世界紀錄,立此存照。


2012-06-02

社會問題家庭化、私人化──談外傭與外傭僱主之間的矛盾

( 本文亦載於《明報》,論壇版,2012年6月21日 )


近年關於外傭居港權的爭論,反映了香港社會長年累積的外傭僱主僱員矛盾,最近有報章更引述一中介公司稱,「香港炒家傭數字冠絕全球」(蘋果日報, 2012520)。作為一位育有兩名孩子的全職爸爸和前社會及勞工政策研究員,以下是我的觀察。

作為僱員的,她們可能不知道,聘請她們的僱主,雖然社會美其名叫做「中產階級」,但香港的生活指數驚人,很多中收入家庭七成以上的收入投放了在供樓/租金、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和稅收上,用在衣食交通的收入可能只比一個基層雙職公屋家庭的略高,一樣需要節衣縮食。雖然高通漲下每月三千多元人工是全港最低 (不過加上醫療伙食等可能超過五千元),對外傭僱主可能也是可觀的負擔,他們「挑剔」、「奄尖」只是想無後顧之憂,希望家居環境安全衛生、家人健康舒服。而他們往往也是長工時的受害者,或工作缺乏滿足感、承受著老板的氣和職場壓力,又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步伐急速、精神緊張的城市人。

作為僱主的,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所聘請的外傭,是離鄉別井、本身帶有巨大的養家壓力、來自截然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風俗迷信、社會節奏和生活 習慣的地方,「相見好同住難」,何況是差異如此巨大的兩個不同國度、忽然要廿四小時相處的陌生人? 家務和照顧工作基本上可以是「無時停」的工作,香港本地的家務助理和起居照顧員是要培訓考試的、照顧老弱傷殘的工作需要眾多知識與技能,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手辦眼見功夫」。香港的居住環境擠迫,外傭出國前勞務公司可能根本沒有向她提供過適當的入職訓練和心理準備 (蘋果日報,同上)


真正的無良僱主/無良僱員永遠只是少數。若僱主與外傭雙方平時能多些溝通和諒解,商量哪些要求必須達到 (如家居衛生安全、勞工法例標準等)、哪些要求可以放鬆,怎樣可以互相支援扶持,令事情辦得大家開心滿意,無法遷就才考慮解除合約,理應能減少些怨恨。

更重要的是,上面的分析顯示,部份外傭與僱主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由於很多社會問題私人化、家庭化所造成。香港政府在這方面責無旁貸,而且可以做的事很多,例如應該主動要求輸出國政府辦好外傭培訓、撥款鼓勵本地志願機構上門向外傭提供在職培訓、改革稅制的公平性減輕中產人士的負擔、及設法在房屋、醫 療、教育、勞資關係等問題上減輕香港市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