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4

做個怎樣的爸爸?



3月25日,香港保護兒童會舉辦了一個名為「爸爸做得到!」的育兒講座,我有幸被邀請成為講者。以下是當日講座上半部的部份內容,加入了一些補充:

    今天這個講座的題目,是「爸爸做得到!」。

    一直以來,爸爸在照顧工作上,都被社會視為居於次要的地位。

    所以今天這個講座, 支持爸爸參與育兒, 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爸爸做得到」?哪什麼是「爸爸」? 是否單純是血緣的界定?

    在古羅馬,希望做爸爸的人, 要公開宣佈, 他對新生兒有教養責任, 才被認可做爸爸。否則, 新生兒將來會成為奴隸。

    做爸爸應是一種積極的決志,是一個主動的承擔。

    那麼,當我們每一個人決定做一個爸爸時,究竟要做個甚麼樣的爸爸呢?

    當我成為一個爸爸後, 我經常發現, 在很多地方,我都與某位爸爸非常相似:


    他是我的先父,我大學未畢業他就死於肺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吸煙!)


    我以前覺得,他是一個很「緊張」的人,可說是過份保護哥哥和我。我中學三年級時,才可以首次參加學校旅行,還要瞞著他找媽媽簽同意書,他後來發現了,非常憤怒。

    當我在客廳跳高,他就說這樣做會給吊扇割傷;當我在騎樓跳高,他又說這樣做會跌落街。我當時覺得他很「煩」。不過我最不喜歡的是,他以前經常同媽媽爭吵,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所裡,而且每次都吵得很凶。

    雖然如此,其實他十分愛錫家人。他曾經在餐廳廚房做學師,又曾是水電工人,以往每天一早起床,煮早餐給趕著上學的哥哥和我享用,雖然我以前不太喜歡他的早餐,而且從來沒有向他表示過半句感激。

    後來當我成為一位爸爸後,我經常會想起他,特別是當我很緊張囝囝某些「危險動作」時, 又或是與太太大吵一場後。

    張心比己,或許他當年發現自己成為了一位爸爸後, 突然一夜間由一位「後生仔」,變成一位有育兒責任的「父親」,需要有很多很多的適應時,會否與我當日一樣,誠惶誠恐,很想做得最好,但又不知道怎樣才是「好」,不知道自己有否做錯。

    他會否只是跟隨當時上一代的做法,加入他自己的理解,去演繹「爸爸」這個角色?

    當我考慮到我爸爸的社會、家庭和成長背景時, 我更能理解他的一些做法,雖然今天的我並不完全認同;但當我明白到他有他的限制時,我對他多了一分體諒。

    我有很多說話想對他說。

    而且,我驚訝地發現,就算我不想去承認,我是多麼受到我爸爸的影響:無論與太太爭吵時凶神惡煞的表情,還是對權威的反叛、不愛受人管束的性格。

    我重新感受自己與爸爸的關係, 接受這些關係對我的可能影響。當我有了這種自我認識後,我發現說不定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做事方式, 成為一個與我過去不一樣的爸爸。

    希望在座的爸爸,如果你能坦誠地與你心裡面的「爸爸」對話,無論他是你的生父、養父、祖父或其他人,你都能有所得益。


參考書目:
Luigi Zoja (2001). The Father: Historical,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East Sussex: Brunner-Routledge.

2012-04-03

炒菜

四年多前, 當我初初做全職爸爸時, 對烹飪可說是一竅不通的──年輕時的我,完全不會跟媽媽和曾在餐廳廚房工作的爸爸學做菜。有次,太太不用上班可幫忙照顧囝囝,我專登回去媽媽住的老家,請她講解不同烹調方法的分別:煎、炒、蒸、煮、炸、燜......。不過, 最初一段時間,我是不太敢炮製晚飯時的港式家常小菜的,幸好當時我們聘請了一位叫周太的家務助理,她的職責就是每星期來我家三次,每次為我們預先煮好一至兩晚的成人餸菜 ,包好放在雪櫃裡儲存 (晚上再翻熱), 並從中分取部份作為要上班的太太的午餐,而我則只負責囝囝的早餐、午餐和兩次茶點 (我則和他吃著大致上同樣的食物 ──嬰兒主導戒奶)。同時,我買了一隻生鐵鑊,苦練中式烹飪方法中最講求高度烹調技術的炒。平時每晚我們一方面享受著周太煮好而又未吃完的菜餚,另一方面吃我額外烹調的一至兩碟。

為了改善技術,除了從周太處「偷師」外,還買了很多烹飪書籍、看了很多享飪教學影像、也寫信到外國一些中式烹飪網站請教如何不把菜蔬炒焦 。因為有兩年的練習期,後來因為家庭經濟原因我們沒有再聘用周太時,我馬上能接替她的工作。

之後更不時故意請朋友來我家食飯,順便考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所以,感謝這位曾做過幼師的周太,沒有妳當日的幫忙,令當時我這個廚房新丁有一個緩衝透氣的機會,就沒有今天這個「烹調出來的菜餚能使全家人都接受」的我矣。

當然,在烹飪知識和技巧上,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例如煲/滾湯時的食材配搭),包括觀摩那位能夠一人煮餸同時令二三十人皆滿意的超級主婦外母大人!﹝這位大廚曾讚我炒的菜夠「鑊氣」,這句話對我是很大的鼓舞 :-)

******************
今晚炒菜時,感覺與以往有些不同。雖然我對炒家常菜已有一定的經驗,但以往過程中左腦總還會浮現一些貼士, 例如如何調味、火候的控制和炒多久等。今晚炒菜時,我發現自己已經完全不需要有這些掛慮,不經不覺就炒完了,就好像當日騎單車慢慢習慣了轉檔後的得心應手,差不多變成了 second nature般的感覺。經過四年的時間,或許我已經內化了炒菜所需要的動作協調,亦無須像當日廚房新手般要非常在意急手急腳時的對與錯。或許我較早前已能達到這種程度,但今晚才忽然醒悟到原來自己已有這樣的進步。我心裡歡喜,感到自己終於體味了一門生活必要技能的隱默知識。希望日後能學曉烹調更多營色香味兼備的靚菜!

2012-04-01

法式西多士 French Toast



這是香港保護兒童會在三月廿五日「爸爸做得到」講座時向近一百名參加者派發的食譜,印刷非常精美,再次感邀該會職員邀請我演講。

雖然收回的問卷顯示,近九成出席者對當日的講座有正面或非常正面的評價,但由於我當日的早一晚通霄沒睡,頭腦不是處於最佳的狀態, 自問有些地方可再改善。


(在上面的食譜中,果汁應用水以 最少1:1 比例稀釋 [保護小朋友腸胃]。另外攝氏190度的溫度是指對流式焗爐 (convection oven)而言, 普通焗爐則是攝氏200度。) 

The recipe is:
===========================
Per
6 think slices (1-inch) of day-old French Bread
2 eggs
1/2 cup milk
1 tsp vanilla
1/2 tsp cinnamon

Some kids may be allergic to eggs or milk, or vegan version: substitute milk with low-sugar soya milk and add a little bit soya milk to compensate the loss of egg liquids. Still declious!

How-to:
Thick slices of day-old french bread deeply soaked in custard batter (milk + egg + vanilla + cinnamon ), brown slightly in a pan, and then baked in 190C (convection oven) for 10 minutes. 

(The above recipe is suitable for kids 3+, but you may adapt it to suit younger kids, just cut the bread into finger food shapes before soaking in custard batter)

Serve with maple syrup, and fresh juice (dilute 1:1 with water for younger guts). 


(The French Toast recipe was originally created by Chef John)

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

星期一的中午,與囝囝囡囡看完中醫後,我們全家人在茶樓飲茶。囝囝看到了酒樓電視播出的劇集,當看到演員在打架時,他嚇到哭了起來,我多次向他解釋這只是「演戲」,但他仍然好像被催眠一樣,心不在焉,忘記進食,我要索性把他的座位,移到看不到電視的位置──就像以往每次到酒樓一樣。

來過我家的朋友,都知道我家基本上是不開電視給囝囝和囡囡看的,除了是由於較早時美國兒科學會曾發表過一篇聲明,警告急速變動的影像可能影響嬰兒腦神經元細胞的互相連接,有可能造成過度活躍症,故此不應該讓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外,我也擔心電視節目 (包括兒童卡通)裡頭的暴力情節 (有時會以最間接最隱蔽的搞笑形式出現),不想這些影像烙印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長大後難以揮去這些無辜接收的童年記憶。當然別提那些連大人也覺真偽實虛難辨而又鼓吹消費和浪費的電視廣告矣。

那麼,那些標榜著「專為小孩子設計」的教育性影碟或電視節目又如何?沒錯,雖然我也會給囝囝看這些影碟,但基本上是極少 (有時每星期可能也沒有一次,每次不多於四十五分鐘)──而囝囝從來不會嚷著要看電視。我不否認它們可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我認為這些節目也有不可彌補的缺陷:
:
1. 我認為教育應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兒童最好是透過親身體驗、操作活動和與人對話溝通來學習,而不是「坐定定」、對四周發生的事情沒興趣、單向被動地接收影像的視覺刺激,而且它們永遠只需要觀眾可預測的標準反應。

(晚飯是全家人相聚和分享的時間,我們更不會開著分散注意力的電視)

2. 就算是那些表面上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節目,例如什麼親親大自然之類,是否沒有問題?在這些節目裡,都是經過高度剪接安排緊湊的美麗動人畫面,例如毛蟲變蝴蝶之後馬上是蜜蜂採花蜜,之後是蜻蜓點水,然後是甲蟲吃蚜蟲保護花朵......,目不暇給、絕無冷場......但真實的大自然,包括生物多樣性多過英倫三島的香港郊區,又是否無須花點時間主動尋覓和觀察這些「可愛小動物」?

無論大人也好, 小孩又好,慣了即時滿足的官能刺激,會否很難忍耐半刻的平靜?

若天天長時間觀看電視節目的兒童,長大後會否變成衝動、情緒化、沒有耐性、不愛思考、不懂發問、又不愛主動探險和學習的一代?我不知道。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心理學家進行一個決定性的、以隨機抽樣方式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控制實驗,看看幾年後多看電視的實驗組兒童,會否比不看電視的對照組兒童,有多些上述問題 (這是違反研究倫理的) 。 基於謹慎原則,我看還是少給兒童看電視為妙 (其實以上理據也同樣適合於電腦遊戲),何況看電視機以外還有很多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當然,我很希望有一天,能與囝囝囡囡共同觀賞宮崎駿的動畫﹝在戲院看更好﹞──大部份的迪士尼動畫我認為不看對生命無影響,但沒有看過《天空之城》、《風之谷》、《幽靈公主》或《千與千尋》等動畫,我認為是天大的遺憾 :-)

*****

最近每天晚上都上Facebook,甚至有點沉迷。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其實,Facebook 何嘗不是與電視一樣,建構著另一個「真實」嗎?上得多Facebook, 會以為特首選舉過後的香港,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片愁雲慘霧和白色恐佈。其實,對平民百姓來說,梁振英上場又好,唐英年上場又好,都需要繼續胼手胝足。愁眉苦臉,只能使人怯懦,不能使人堅強。就讓我們每個人,繼續盡責任地好好生活下去!

所以我索性暫時停用我的Facebook 戶口,專心做更重要的事, 包括寫這個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