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係背。
看電影《叔.叔》前, 我沒有讀過任何評論, 更不知它已經獲得多個電影奬項或提名。袁富華先生的演技固然精湛,但......咦? 入場後才發現,那個與袁一同做主角的年長演員,不是曾經演過無數戲的「茄哩啡」嗎? 不是在《新精武門》中, 給周星馳塞紙入口的「漢奸」嗎? 怎麼他演譯那個沉默寡言的長者同志時, 做得這麼自然,完全不像在做戲?
我看的場次, 剛好是謝票場, 散場時電影監製和袁先生同來謝票。我太驚訝了, 連問問題時, 也只是問監製如何知道要找年近七十的太保 (張嘉年)這位演員來演第一主角, 和問袁先生和太保做對手戲時的感覺。回想起來, 有些浪費了寶貴的提問時間;幸好袁先生很專業地講述他們的角色設定和排戲過程。
離開戲院再查新聞, 才知本戲去年已獲金馬奬多個提名, 今年先獲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大獎,太保上月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我孤陋寡聞,其實太保以前已拿過一些例如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等獎項。據說他是導演接觸的第121位演員──之前的120位都不願意演這個角色。
電影講述男同志隱藏性取向,結婚生子、胼手胝足、勞累半生,到子女長大有自己的家庭,可以退休了,但親情仍在,如何處理自己真實的情慾?
很喜歡電影把本地的生活點滴拍攝出來: 點洗的士 (無錯, 玻璃水要用報紙抺乾的!)、擠迫的茶餐廳、坐公園、陪睇針灸、街市買餸、止咳雪梨水、番茄炒牛肉、大閘蟹、一家人屋企同枱食飯等等。戲味和人情味就在這些場合滲出來。另一方面, 大光圈和淺景深的運用, 則嘗試突出主角的感想和人際關係。年長同志飽受壓抑的需要和內心世界,確是一個備受忽略的課題。
#支持本地創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