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載於《星島日報》,2012年6月12日)
今個星期日是父親節,Elsie覺得現代父親已不只可以「主外」,還可以「主內」,男性肩負育兒工作,比起女性毫不遜色,Elsie最近認識了一位「全職爸爸」蔡建誠,他和妻子扭轉「男主外,女主內」主流模式,由妻子出外工作,而他毅然放下工作,留在家中照顧年幼子女,他育兒的心路歷程比女性豐富而複雜,他為全職爸爸的身分自豪,也堅持夫婦只要愛子女,毋須執「誰內誰外」。
時移世易,家庭模式隨之改變,父或母都可選擇工作或留家育兒,Elsie同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和服務總監麥鏡英傾過,他們都認為,香港父母的壓力很大,養兒育女耗費甚巨,許多「雙職家庭」都聘請外傭照顧子女,但長時間把照顧責任假手於人,親子問題也逐漸浮現,不少父母只好另謀對策。
兩人均認為,在經濟情況容許下,「全職媽媽」和「全職爸爸」又再出動,他們選擇放棄工作,留在家中全心全意照顧子女,而另一半打拼事業,不過,在傳統社會,男性「湊仔」是一件醜事,現代社會相對開放,不少男性也願意參與照顧子女的工作,同時女性也有能力建立事業,夫婦二人只要達成共識,男性成為「全職爸爸」就不再尷尬。
麥鏡英笑言,「我也當過一年半的『全職爸爸』,那段時光非常美妙,我跟小朋友的關係非常親密,他會主動擁抱、親吻我,父子感情更加鞏固,另外,我發現男性與女性的育兒方法不同,女性較保護子女,而男性傾向探索式教育,譬如我會帶兒子到超級市場,給他金錢去選擇貨品,我只在遠處觀察他的行為,讓他自行探索新事物,但這個方法卻不為太太接受。」
照顧子女不分父或母,蔡蘇淑賢笑言,中國人常說「子女緣」,指的是父母和子女共處的時光,父母雙方都有責任付出時間、心力照顧兒女,互相了解脾性,而現代父母除了賺錢養家,兩人更應靈活變通,互相補足,提供一個有質素的家庭環境予小孩,當然社會政策、經濟環境也要配合,小孩子才可快樂成長。
Elsie知道,香港保護兒童會早前邀請「全職爸爸」蔡建誠為大型座談會《爸爸做得到》擔任嘉賓講者,向現場逾一百位參與家長講述他的育兒技巧,分享他作為家庭主「夫」的經驗,並解答現場家長的育兒問題。
育有四歲兒子和兩個月女兒的蔡建誠同Elsie講,「我已經成為『全職爸爸』四年,當時大兒子剛出世,我和太太都不打算聘請外傭,故必須有一人留家照顧孩子,當時太太的工作甚有發展機會,而我打算攻讀博士學位,最終決定由我辭去政策研究員的工作,留在家中育兒兼讀書,我覺得這並非大不了的事,因為我認為男性也有責任參與育兒工作,當全職爸爸也是一份重要工作。」
他感歎道,「無可否認,主流價值觀對男性的期盼依然存在,社會仍然對男性育兒有許多偏見,幸好我得到太太的支持,並無感到太大的心理壓力,但話說回來,社會對『主婦』、『主夫』的尊重也未見提升,他們的貢獻往往被忽視,留在家中照顧小孩、老人、傷殘人士,也需要花上大量時間、心機,他們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勞動者。」
打破性別定型的界限後,蔡爸爸便踏上育兒之路。他坦言,全職家庭工作者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我並無『家庭工作』經驗,初時也會驚訝湊仔、煮飯原來是困難的任務,我不懂得換紙尿片、幫嬰兒沖涼和洗頭,也不懂得煮飯,一切從頭學起,我請教育兒網站、閱讀大量育嬰書籍,到網上找食譜,慢慢才學會育兒的技巧,而煮菜就經過艱辛苦練,現在才稍見成績。」
「照顧子女是苦中有甜,記得兒子大約兩歲的時候,我帶他到尖沙嘴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參館,離開之時剛巧下雨,我跟他在館外的長廊坐下,一邊看雨景,一邊分享米餅,雖然只是一件瑣碎事,可是沒有充裕的相處時間,我們不能感受到這平淡的幸褔,到了現在,我出門時,兒子還要吻我兩次,這是金錢買不到的親近。」蔡建誠笑說。
Elsie覺得,時代進步,男女都可發揮長處,各施其職,故誰主內、誰主外已不重要,只要小孩獲得充分照顧,活在父母的關愛下。另外,如讀者想知更多蔡建誠的育兒心得,可瀏覽他「原續父職」網誌,http://continuum-fathering.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